认清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性,提高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理论水平
马克思主义产生和传播160多年来,那些明火执仗的反对者虽未完全退场,但却逐渐减少。可是,由于没有能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内在统一性,“以马反马”者,却大有人在,他们或者用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论断的差异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适性;或者用马克思恩格斯不同时期针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论断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一致性;或者用马克思恩格斯某些个别论断的过时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如此等等。上述种种反马克思主义论调,都是没有认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的内在统一性。
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奋斗。维护和发展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此基础上实现全人类的利益,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根本目标。为此,他们探索和回答了三大问题:资本主义社会病在哪里?理想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路在何方?批判和改造旧社会、建设新社会需要怎样的世界观、方法论?经过他们的毕生探索,得出了“两个必然”的重大结论,这就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两个必然”的反面是“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坚定维护和发展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对资本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批判态度、坚定不移地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去奋斗,这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概括说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想社会实现论(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组成部分是一个整体,各个部分只有实现统一,它们各自才能成为真理;而每一部分一旦离开其他部分,就有可能偏离真理的方向,失去其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是立场、观点、方法的统一体。马克思主义的这种特性至少告诉我们两大理论要点:其一,就马克思恩格斯本人而言,他们不是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有一个从非马克思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他们不同时期的著作论述,其真理性是有差别的。只有当他们创立了具有特殊价值取向、特殊理论体系,并真正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翻身解放、推进社会进步发展的真理时,他们才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其二,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或写的每一句话,提出的每一个观点、每一种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只有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相统一的内容,才是马克思主义的,才是我们应当坚持、能够坚持的。比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立场,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但是,它的方法论要求,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阶级和阶级斗争观点在实践中的地位是完全不同的。在革命时期,阶级斗争是实践中必然坚持的根本观点,只有这样,才能解放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但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巩固政权后,缩小阶级差别、寻求阶级合作,就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形式,因为只有如此,才更有利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最大化。生产力观点也是这样。在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解放生产力,特别是解放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这种最伟大的生产力,消灭私有制;在建设时期,党要最大限度地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和分配关系就是合理的、正当的。
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内在统一性,就要防止不分析时代条件,不分析具体观点、论断和结论与基本立场、方法是否具有内在统一性,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任何一种观点、论断和结论都当作真理,以个别反对一般,就会犯教条主义错误。在这种意义上,教条主义同样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
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信仰、制度设计和实践策略的统一性,提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智慧。
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上,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打着民主社会主义的旗帜,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民主,否定共产党领导;一是打着公有制等于社会主义、平均主义等于社会主义的僵化社会主义旗帜,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纯粹,否定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关系并存的经济结构。这些主张的根本错误,在于不懂得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理想社会理论的内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社会理论具有三个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层面。一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理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价值理想,概括说来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的独创和一家之言,但马克思主义与前人不同的是,它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一同追求,一方面,在研判社会关系中理解人,在改造社会关系中解放人,另一方面,以人的自由发展引领和改造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超越人本主义的根本所在。对旧的社会形态,这种价值理想具体为“四个解放”,即人的政治解放、经济解放、社会解放和精神解放。这四个解放的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四个关键词:富足、平等、自由、和谐。崇高的价值追求是马克思恩格斯超脱流俗、超越各种社会思潮纠缠的内在动力,是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目标的价值取向。二是理想社会的制度安排。制度安排是为了保障理想的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制度构想,始终围绕着一个问题:如何既保持资本主义优势,又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矛盾、局限和弊端。为此,他们设想了未来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主要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或社会所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并最终实现按需分配的分配产品制度;建立无产阶级统治,经过无产阶级专政走向消灭阶级,使国家失去阶级统治功能,成为社会事务管理机构,社会成为自由人的联合体,等等。制度安排是一个政党真搞还是假搞社会主义的基本尺度。三是实践策略层面。实践策略是实现社会价值、建立社会制度的方法和路径。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当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提出过一些具体方法和途径,比如暴力革命和议会道路问题,如何取消商品货币问题,等等。实践策略层面的特点是因时制变,它反映着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会不会搞社会主义的基本水平。
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体现在理想社会实现这三个层面之间的内在统一上。价值观是社会形态的本质和目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形态价值观的体现和保证,实践策略层面都是实现价值承诺和根本制度的谋略和手段。目的正当性决定手段的正当性,同一目的可能有不同的实现手段。但不管采取什么手段,衡量手段的标准只有一个:看它能否实现正当目的以及实现目的的效率。因此,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的不变追求,但价值的实现,以及体现和保证它的基本制度的建构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过程中的实践策略是因时而变的。长期以来,不同社会主义道路、模式、政策之间的分歧和争吵大都是没有从上述三个层面及其内在关系上完整理解马克思主义,往往以单一层面反对统一性。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统一性,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近年来,有人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资本主义。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严重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党在坚持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的伟大历史性创造,体现在实践上,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又要在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就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们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一句话,中国共产党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有机结合了起来。首先,我们坚持了社会主义富足、平等、自由、和谐的价值理想,又坚持了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取酬的基本经济制度,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的政治制度,坚持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时,采取了灵活务实的实践策略,把制度安排和实践策略建立在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的价值理想上,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实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些思想僵化的人,一看到党在改革开放上作出新论断、采取新举措,就要查对“本本”,找不到“本本”根据他们就要反对。也有人借口马克思主义产生在160多年前,鼓吹“过时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要“本本”,但不搞“本本主义”。要“本本”,就是要秉承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反对“本本主义”,就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决不照搬照抄“本本”。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需要我们把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统一性,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从根本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