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点把脉:对当前中国周边海权角逐日渐升温的分析
2010年以来,中国周边地区多个海域形势趋于复杂,多个国家或单独或联合举行海上军演,一时间各种海上演习“扎堆”,周边海军竞赛浮出水面,西太平洋尤其波诡云谲、并不“太平”,值得严密关注与妥善应对。
2010年6月23日,由美国主导的14国“环太平洋联合军演”在夏威夷启动,澳、日、新、马等国参加,意图“防范东亚地区某大国阻拦海上通道”;6月29日,俄罗斯“东方-2010”战略战役演习在俄远东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开始举行,俄三大舰队三艘旗舰悉数登场日本海;等等。
与此同时,中国周边黄海、东海、南海同时“波动”,近海三大海域“维权”与“维稳”形势趋于严峻。
在黄海,美国与韩国藉韩国“天安舰”爆炸沉没一事一再举行联合军演,美核动力航母“华盛顿号”不顾中国警告多次参演。由于黄海属于中国近海与高度敏感海域,美韩举行大规模军演,其“耀武扬威”虽是意在威慑朝鲜,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美韩军演不仅临近中国领海,而且直逼中国的政治中心,其理所当然遭到中国的明确反对。何况“天安舰”沉没迷团难解,美韩大规模军演不仅于事无补,反而可能进一步激化朝韩、朝美矛盾,更将威胁中国安全,既不利于本地区和平稳定,亦不符合中美关系的健康稳定长远发展。
在东海,日本极力强化对中国“钓鱼岛”的“事实实施”,借“撞船事件”图谋“法理控制”,对中国海军穿越琉球群岛公海海域的正常之举一再反应“过敏”,不时大肆炒作中国军舰“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不断炮制“中国海军威胁论”。
在南海,中国与东南亚某些国家的双边岛礁争议日趋复杂化,“第三者插足”愈发明显。一边是越南、菲律宾等国挖空心思要“傍大款”,企图借助美国等域外大国对华施压,并将中越、中菲双边争议“多边化”;一边则是美国想方设法“插手”南海问题,企图以此增加对华制衡“筹码”。
中国周边海域骤然“风声水起”具有多重复杂背景,也是国际政治走向“海洋时代”与“亚太时代”的深刻反映。
一是亚太在全球地缘战略格局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亚太尤其是东亚日渐成为世界经济新的“重心”,其对主要大国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各大国遂纷纷加大投入,亚太大国博弈更加“热闹”。美国虽然在伊拉克与阿富汗难以“自拔”,但仍加紧推进“战略重心东移”,尤其加大亚太海军部署;日本不甘“平庸”,争当亚太强国;俄罗斯虽然重心在欧洲与西部,但极力凸显自身在亚太的“重要存在”,“决心”在亚太繁荣之中“分一杯羹”;印度则在立足南亚与印度洋同时,通过“战略对话”与日本“遥相呼应”,强化与东盟联系。
二是世界范围海权角逐加剧,海军竞争更为激烈。世界陆地资源日渐减少与海洋资源“取之不尽”形成鲜明对照,国际贸易对远洋运输高度依赖,海军在国际安全战略中的地位“水涨船高”,导致各方围绕“海洋权益”与“制海权”展开较量,角逐“海洋国土”、海上战略通道、海洋资源等,致使既有海洋争端更趋复杂。同时,新兴大国崛起导致世界与区域海洋格局重新“洗牌”,美国、日本等老牌海洋强国心有不甘,美国更是极力维护“海洋霸权”。
三是有关方面矛盾激化使然,如朝鲜半岛北南双方因“天安舰”事件骤然“紧绷”,东海、南海争端日久生变。
四是中国全方位加速崛起引发周边某些国家“反弹”,一些邻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更加突出,企图通过“大国平衡”战略、借助美国等“制衡”中国。特别是与中国存在海洋争端的某些邻国,其“危机感”与“紧迫感”加深,唯恐争端解决“时间站在中国一边”,遂加紧强化对中国海洋权益的非法侵占侵蚀,加大对美国的战略借重。
中国的崛起当然包括“海洋崛起”,中国必将由陆上强国走向陆海兼备强国,这既是中国全面走向世界、扩大对外开放、经济大踏步“走出去”的必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意;既是中国捍卫海洋领土主权这一“核心利益”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海外利益、确保海上通道安全、开发海洋资源能源的正当诉求。
面对严峻复杂的周边海权角逐,中国不仅要加快发展为自身与地区和平发展“保驾护航”的强大海军,更要尽快明确“海洋战略”,其要有三:
一要分清轻重缓急,妥善兼顾“近海”与“远洋”。由于中国在海洋上“远忧”(远洋、主要是非传统安全威胁)与“近虑”(近海、主要是传统安全威胁)、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兼而有之,“近虑”与传统安全威胁的解决难度远大于“远忧”与非传统安全威胁,宜采取“远近兼顾、以近为主、由近及远”和“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统筹、重点应对传统安全挑战”方针,拓展远洋应服务于近海“维权”与“维稳”,并为最终合理解决近海争端争取时间、积蓄力量与锻炼队伍;
二是坚持“积极防御”军事战略,外交谈判、经济开发、法理主张、军事斗争准备等多管齐下,与邻国增加沟通、互信、理解,与海洋强国增加交流与协调,加强海洋非传统安全国际合作,破解周边海洋“安全困境”,强化海洋危机管理,尽量避免擦枪走火与危机失控;
三要改进与发展“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既有方针,对“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辅之以“有力”,稳步推进与邻国海洋权益争端的解决。
二、个案解剖:冷静看待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争端
2010年以来,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动作不断,先是希拉里国务卿在2010年7月东盟地区论坛上高弹“南海关乎美国家利益”,紧接着美越在南海举行联合军演,2010年9月24日美国又与东盟举行“10+1”峰会、发表“关切南海航行自由”的联合声明。对于美国的“搅局”,应心中有数、有效化解。
首先,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争端在某种程度上源自中国全方位加速崛起。金融危机后中美在全球尤其是东亚的影响力呈现“美消中长”之势,特别是今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建成自由贸易区、中国海军“突破西太平洋第一岛链”、GDP总量呈现“坐二望一”等,美国深感其世界霸权与亚太主导权面临挑战,却又绝不甘心,遂借助南海问题等强力介入东亚,对中国崛起展开系列“绝地反击”。
其次,当前美国介入南海争端对中国暂以“敲打”为主,以实质地缘遏制为辅。奥巴马政府对华战略既有美国一贯的两面性与双重性,即遏制防范与借助合作交织,也有新的发展,即软硬兼施与扬长避短的“巧实力”。受制于金融危机余波未了、全球性挑战突出与中美经济深度相互依赖的大背景,美国对华政策两面下注与两手并用的“基本盘”未变,但遏制面与借助面各自所占“权重”处于不断调整之中。当前,美国对华政策遏制面有所上升,但难以走向“全面遏制”,中美关系仍有“机遇”。美国将南海作为对华政策的“战略抓手”,其介入南海问题带有藉此测试中国对外与对美战略意图的“战略试探”含义,即中国是要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并取而代之?还是不挑战美国的主导地位?美国对华及南海政策将视中国的反应而定,中国应心中有数。
再次,美国对华着力利用南海问题,乃因该问题具有低“成本”与高“收益”特点,美国企图一举多得:
一是美国在海洋问题上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而海洋对中国却是劣势与“短板”,加之海洋亦是中国今后可持续发展与国家安全的重点拓展方向,美国“以海制华”既是“扬长避短”之举、也是长久对华之计;
二是美国有机可乘,利用越南、菲律宾等对美借重心态,插手中越、中菲南海争端,企图利用矛盾、从中渔利;
三可满足美国将其地缘战略“重心”东移亚太的需要。美国急于摆脱伊拉克与阿富汗战争“两场噩梦”的困扰,力图搭上世界地缘政治经济重心东移亚太的“末班车”,加紧“重返”东南亚与“布局”东亚,企图藉南海问题等遏制中国的区域影响力、分化离间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
四是出于维系美国海洋霸权的需要。“后金融危机时代”大国战略竞争趋于“高端化”,重点角逐海洋、网络、太空三大“全球公地”,美国自视为三大领域的霸主,视中国为“主要竞争者”与“挑战者”,极力遏阻中国拓展“新边疆”与“高边疆”,当前又以强化美国海洋霸权、遏制中国海上崛起、破解中国“反介入”与“区域拒止”军事战略为重点。美国以“公海航行自由”为幌子,在南海问题上公然对中国发难,企图将中国海军“龙困浅滩”。
最后,美国介入南海争端是中国崛起面对的“新考验”,中国应深思熟虑、谋定而后动。应认识到,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既不意味着绝对地排斥战争,中国有权并应时刻作好反军事挑衅与反侵略作战的准备,以维护主权统一、领土完整等“核心利益”与国家尊严;也不意味着放弃必要的斗争,但也应讲究斗争策略,实现“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原则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对美国高调介入南海争端与美越等“联手对华”之势,中国仍应沉住气与着眼长远,从“大周边”与中美关系“全局”出发,保持足够的战略耐心与战略自信,以我为主,不随着美国起舞,既不上美国分化搅局与刺激中国作出过激反应的“当”,又创新解决南海问题的思路、改进斗争策略、刚柔并济、有效捍卫自身权益及形象。
三、关键变量:美国“重返”亚太加剧周边海洋博弈复杂化
分析周边海洋形势,不能只是一味的“就海论海”,还得适当地跳出海洋,从更大的全球战略与地缘格局的视野来思考问题。而当前中国周边海洋形势日趋复杂的一个主要背景,就在于美国加紧“战略重返”亚太。2010年以来,亚太地区“热闹”非凡,首届东盟国防部长扩大会(10+8)、东亚系列峰会、G20峰会、APEC峰会接连不断,海洋权益争端升温蔓延,有关国家针对“第三方”加紧“拉帮结派”与复杂串联。特别是美国“大动作”不断,先是国务卿希拉里发表洋洋洒洒近万言的“美国亚太政策”讲话,接着是其与奥巴马总统相继密集出访亚太多国,美国“重返”亚太进入实质性阶段。
希拉里于2010年10月28日在夏威夷发表讲话,宣称“美国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发挥领导作用”,美国全面“重返”亚太具有深刻的时代背景与战略意图,一是亚太经济快速崛起,成为与欧盟、北美并驾齐驱的全球经济三大“板块”之一,对外吸引力倍增。二是中国加速崛起与区域影响力大幅增强,引发美国高度不安与强力反弹。三是美国全球地缘战略重心“东移亚太”。
美国亚太新战略要素有三,首先,依托三大管道,采取“三管齐下”。一是“加固”双边同盟,包括日、韩、澳、泰、菲五国。其中,美日同盟居于“首位”,是美国亚太政策的“基石”。美韩同盟将共同应对“天安号事件”与“朝核问题”。美菲已于2011年1月举行首次“2+2”战略对话。
二是“拓展”双边“合作伙伴”,包括印尼、越南、新加坡、印度与中国等。其中,越既是美国的“老冤家”,又是“新情人”,美越关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富有成果”,双方还扩大海上安全和防务交流,越更是极力邀请美加入东亚峰会。美国也对印度寄予厚望,奥巴马对印展开了“空前的”访问,希拉里强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民主国家,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观将美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至于中国,美国的心态则要复杂得多,希拉里表示,“中美关系是复杂的,影响巨大,我们致力于处理好这个关系。”
三是全面“介入”地区多边机制,包括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东亚峰会、亚太经合组织等,美国并将东盟视为亚太多边机制的“支点”。关于美国对亚洲机构的态度,希拉里毫不客气地指出,“如果讨论到重大的安全、政治和经济问题,如果这些问题涉及我们的利益,那么我们将寻求在谈判桌前有一席之地。”美国虽然2010年还只是以“观察员”身份出席东亚峰会,但已急不可耐地要求“全盘改造”东亚峰会,强调其应发展成“在核不扩散、海事安全、气候变化及其他亟待解决的战略和政治问题上进行实质性接触的论坛”,这与绝大多数成员国所一贯坚持的“经济合作”的东亚峰会属性可谓南辕北辙。
其次,通过三大领域软硬兼施,“三手并举”。一是经济,包括力推“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构建以美国为“中心”的亚太经济合作网,抢占亚太“大市场”;二是安全,充分发挥其军事优势,借助太平洋司令部及其太平洋舰队、美军“前沿部署”,强化西太平洋多层“岛链”,维护海空霸权;三是推广所谓的“民主、人权”,抢占“道义制高点”,施展软实力,以“裁判官”自居,力图垄断政治话语权,给看不顺眼的国家随意贴“标签”、扣“帽子”。美国并将2011年视为推进亚太新战略的“关键年”、“千载难逢的机会”,力图达成《美韩自由贸易协定》,推广TPP,在夏威夷主办APEC峰会等,从而一举拿下亚太“领导权”。
再次,极力利用亚太区内国家间的矛盾,企图分而制之、操控渔利。其中,利用中国与其邻国的矛盾是重点,例如希拉里访问柬埔寨便拿湄公河上游“水坝”一事挑拨离间中柬关系,“警告”柬不可“依赖”中国。而利用中国与邻国的海洋权益争端,从中浑水摸鱼,更是美国亚太政策的“重中之重”。
美国“重返”使亚太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有关国家针对“中国崛起”展开异常互动,企图组建“防范中国”的新联盟。对于中国与东南亚某些国家之间的南海争端,美国打着“维护航行自由”的旗号,企图将本质属于双边争端的南海问题“多边化”。在中日钓鱼岛争端上,美国大耍两面派,一面称在“主权归属”上“不持立场”,一面又指其属于“美日安保条约”所谓“共同防御”的范围,出尔反尔、自相矛盾。此外,日本也与印度、越南加紧勾连,企图在海洋问题上联手制华。
尤其是,美日、美越、美印、日印、日越互动频密,所谓“民主价值观联盟”(美、日、印、澳)与“海洋联盟”(美、日、越、印、澳)暗流涌动,不可不防。
在此“气候”下,日、越等“挟美自重”,亚太海权争端趋于复杂化与长期化。个别邻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投机性更加突出,采取“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靠美国”,“脚踏两只船”,对中国当面“称兄道弟”、亲热无比,背后却以自己的海军战略基地为诱饵,对外招手,企图“引狼入室”,通过域外大国“制衡”中国。
美国在亚太与中国周边一再投棋布子,还美其名曰“进取型立足点”与“前位外交”,实则“出位”与“越位”,美国言必称“领导亚太”,也实属大言不惭、喧宾夺主。对此,我们既不可掉以轻心,也不可看得过重。美国“重返亚太”仍将面临重重制约,包括反恐“越反越恐”与久拖不决、政府债台高筑、中期选举后民主党政府备受共和党掣肘等,而美国的“利用矛盾”对其自身也存在风险,其“巧实力”恐将弄巧成拙。
四、大势前瞻:加快实现中国的“海洋崛起”
1、中国海洋地缘环境与战略态势:
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中国的地理位置;
陆海复合型大国(现状)→陆海复合型强国;海洋大国(“海洋国土”、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管辖面积300万平方公里、但有一半与邻国存在争议)→海洋强国;
近海(黄海、东海、南海;台湾海峡、马六甲海峡);
远洋(首先是西太平洋;西太第一、第二“岛链”;先天不足?出海口、出洋口、枷锁与链条、海军一举一动容易守制于人、被监控、被跟踪、被盯梢、“龙困浅滩”、难以迈向大洋、难以自由出入大洋;其次是印度洋);
历史遗留海洋争端(东海、钓鱼岛;南海、南沙);
现实“碰撞”(中日、中美、中越等)
2、周边海洋问题分类:
中邻海洋主权(岛礁及其领海)、海洋权益(油气、矿产、渔业资源)争端;
邻邻海洋争端(朝韩黄海冲突、“西海”南北划界、“天安舰”被炸沉没与延坪岛炮击事件;日俄“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争端骤然升温及其缘故?影响与前景;日韩;东南亚国家之间南海争端);
中美、中日海权竞争(制海权、美日维护海洋霸权);
非传统安全、海上通道安全、海盗等;
海洋问题日益成为影响中国周边地区和平稳定的突出因素。
3、周边海洋问题升温的原因:
海洋战略价值与地位上升;
中国海洋崛起(军事上、美国海洋霸权;经济上、“十二五”规划之海洋经济大发展;)
涉华争端凸显;
海洋法因素、争议性、模糊性;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容易重叠与冲突;350海里外大陆架申请(同样的问题、2009年5月13日截止期限);
中美“观念”分歧:美国霸权与“航行自由权”(军事目的、强词夺理)、全球“公共领域”(三大“公地”:海洋、太空、网络);美国一贯逍遥“法”(《海洋法公约》)外、拒不承认“专属经济区”;中国“维权”
4、两大挑战:
(1)美国战略重心东移亚太:
利用地区国家间矛盾、分化离间、南海“核心利益”说;
发挥海军优势、以海制华、西太平洋岛链、演练针对中国的“空海一体战”(诬蔑中国搞“反介入”与“区域拒止”)、鼓噪中国海洋与海军“威胁论”;
最新《美国国家军事战略》(2011年2月8日)解读:亚太、崛起大国、中国军事现代化、海洋“公地”(四个“关键词”)
拼凑防范中国崛起的周边“海洋联盟”(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太平洋、印度洋)
(2)邻国借助美国、制约与平衡中国:
日本、东南亚某些国家、印度、澳大利亚
5、如何看待两种矛盾及其应对:
中邻海洋矛盾、主要挑战是日本、越南、印度;
中美海洋矛盾;
平衡处理、主次轻重缓急、不同层面的主要对手也不同,分清“敌”、“友”与“中间派”,防止被孤立;
6、应对思考:
(1)中国海洋战略:
未来5-10年、“机遇期”、“十二五”;
全民海洋意识、海洋文化、遥想郑和时代(昙花一现)与反思;
经济开发、海洋科技与工程、深海油气开发(3000米)、沿海地区;
军事安全;
“海洋外交”;
(2)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维稳”与“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