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速体育,足球比分网 吴健安
0871-3617286,2961061 E-Mail jawu@tom.com
内容提要
在改革开放30周年,特别是遭遇汶川大地震,全国人民奋起抗震救灾之际,学习邓小平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倍感亲切。价值取向的人民性、价值主体的人民性、价值标准的人民性,是邓小平人民至上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他对社会主义的真理性认识与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具体地、历史地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
人民至上 价值取向 价值主体 价值标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走出了一条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的中国式道路。我们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根本原因是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旗帜的指引。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国遭遇震惊世界的汶川大地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为拯救每一个普通生命,国家倾全国之力,“生命至上、人民至上”,“救人要紧,救人,救人!”胡锦涛说:“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温家宝说:“只要有一丝生存希望,我们就要付出百倍努力”。2008抗震救灾的英勇战斗,彰显人民利益至上价值观的光辉。毛泽东用一句简明的话语概括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质——“为人民服务”。邓小平更将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具体化为一切行动的实际目标和价值标准。此时此刻,学习邓小平同志人民至上的价值观倍感亲切。
邓小平把对社会主义的真理性认识与对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具体地、历史地统一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之中,使社会主义立足于中国的现实,符合中国人民的需要。“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这句话,代表了邓小平个人、也代表着以他为领袖的党和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定位,体现了邓小平的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人民至上特征。
价值取向是价值观的核心内容,任何价值体系离开了价值取向也就不成其为价值观了。人民群众的生存、需要和发展,始终是邓小平思考和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逻辑前提和思维起点。他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利益主体,我们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要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没有人民群众的利益主体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以人民利益为本,坚持人民利益至上,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的“是要为全体人民的物质利益奋斗”( 注1),“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注2)
邓小平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首先表现为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仅要使中国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的统治,夺取政权,获得政治解放,而且要使中国人民摆脱贫穷,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过上美好富裕的生活,获得经济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曾长期偏离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使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把社会主义扭曲为抽象而空洞的教条,使价值与真理相割裂,最终不可避免地使真理成为了谬误。邓小平总结了惨痛的历史教训,使全党上下达成了一致的共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工作中心应当是经济建设。他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注3)并反复要求我们对于坚持现代化建设要“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始终如一”、“不受任何干扰”、“贯彻始终”。
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抉择,在这个关系人民根本利益的重大问题上,邓小平从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出发,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变色易帜时,他旗帜鲜明地顶住逆流,提出“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 注4)并深入分析原因:第一、中国人民不允许出现一个新的剥削阶级。第二、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贫穷落后的大国,即使在本世纪末实现“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注5)不搞社会主义,必然形成两极分化,引发区域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很可能要出乱子。第三,当今世界随着国际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加速,国际市场竞争白热化,如果不发挥社会主义的整体优越性,很难进入世界市场,甚至连国内市场也难保。“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要发展起来也不容易。”总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注6)
邓小平理解的人民利益是具体的、实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他认为人民利益的物质形态是“人民生活水平”。“我们有我们的责任,要对世界上五分之一的人负责,要发展经济,使他们生活得更好。”(注7)他在规划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时,直接使用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概念:第一步,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每一步都离不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人民的富裕和幸福。邓小平认为摆脱贫困,过上富裕生活,是中国人民目前最大的愿望和最现实的目标,他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价值目标——共同富裕,一起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注8)他又用先富和共同富裕把近期价值目标和长远价值目标统一起来,同时把人民的利益与人民生活水平统一起来,使我们党找到了立足于现实、着眼于未来的实实在在的奋斗目标。
邓小平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主体,人民群众是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正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的深刻认识,邓小平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到价值主体的位置上。
首先,他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把人民群众视为完成我们事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他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注9)“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注10)他要求全党自觉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一切依靠群众,无论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中,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每一项事业的进行,都要注意调动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上,而不能漠视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排除在外。为使人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参与和决定党和国家的一切大事,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适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进而变成了强大的社会动力推动现代化建设事业向前发展。
其次,他注重密切党群关系,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他认为我们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存在和奋斗的,党永远只是人民的一小部分,离开了人民,党的一切斗争和理想不但会落空,而且会变得毫无意义。他坚信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蕴涵着无穷的智慧和办法,善于调动和集中他们的聪明才智,是顺利实现党的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所以取得重大突破和显著成就,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我们在实践中注意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集中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办法,探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